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

修辭教學想一想


修辭教學想一想

一位老師說:修辭應以國語課本中的課文作為修辭教學的依據,而修辭教學不要限定在

」法上(譬喻、誇飾),要以嘉言美句的欣賞為先。

他說:常常思考怎樣教修辭?

他又說:學生常常寫一堆口語式白話,不講究修辭。他為之氣惱。

再說他自己:「其實我也感到困難。講究修辭又要寫真話,很不容易。」


我的回應是寄給他一幅校園順手拍到的圖片,並告訴他我的想法:


1. 因為滿滿的感受填膺,如鯁在喉不吐不快;情感傾訴,既像瀑布也像倒垃圾桶,清空了才好再裝。

2. 考量對方聽話的理解程度和文化背景,因而修飾自己的言語。

所以,修辭是因為表達與溝通之需要,如果缺少此一動機,修辭教學沒了根。


我喜歡照片中,孩子撥弄落葉,聚攏又散開,玩個不停的實作。


而教室裡的教學,師生常常假裝作一些看似寫作,其實不是寫作的,那種假裝寫作的活動。你不覺得這才是問題所在嗎?



修辭因觸景生情或考量說話對象而生:

1. 因為滿滿的感受填膺,如鯁在喉不吐不快;情感傾訴,既像瀑布也像倒垃圾桶,清空了才好再裝。

2. 考量對方聽話的理解程度和文化背景,因而修飾自己的言語。

所以,修辭是因為表達與溝通之需要,如果缺少此一動機,修辭教學無根。



頂眞教學的故事

頂真句,怎麼教)、故事

教小學生修辭知識會太早嗎?

H老師轉述他的經驗。他說當他教到一半,9歲的芳妤面露微笑叫起來:「有一首歌也是用頂真欸!」他唱給老師聽:「家門前有小河,後面有山坡,山坡上面野花多,野花紅似火……」並且加重語氣唱「山坡」「野花」。老師笑說,芳妤似乎很開心自己的新發現,聽他整節課唱個不停。

布魯姆說過,如果方法得當,可以把最高深的學問教給年齡很小的孩子。

喜歡用布魯姆的觀點看教學,視野寬野心大,鼓勵老師莫畫地自限,試試看再說。

二〉思考

知識是教學趣味之核心所在。有句名言:「知識像鮮魚一樣容易腐敗」,再好的烹調手法也不能改變食物腐敗之事實。檢驗知識鮮度,適時供應無缺,這是老師的責任:知識要鮮,手藝要巧。幾年前在新竹市教師研習中心,把這份教學設計給實地教學的老師看,問他:「如果是你,你怎麼教?」

頭份國小春秀回答:「如果由來教,會解釋『甚麼叫做頂真』,講給學生聽。」還說就是直接解釋的意思。台中某國小老師補充解釋的方法,他說:「通常用孩子聽得懂得話解釋。例如解釋「修辭」的重要性,會說:『修辭好比穿衣服,不用或錯用修辭,就好像光著身子或是穿錯衣服。』」顏老師認為好老師的條件之一,應能使用兒童淺語藝術來解說知識與概念。

是不是在每個兒童與知識之間都得有一位中介老師在協助解釋?

他該怎麼解釋?

)、先探索知識問題:何謂頂真?

「頂真」[1]修辭又名為頂針、蟬聯或聯珠。形式是以上文的結尾作下文的開頭,意義因而產生前遞後接,上下文義連結密實之感。

2-1、轉譯頂真

首先,得先弄清楚「頂真」是甚麼?並嘗試將所知轉譯成圖形和造句,率先了解轉議的難處在哪裡。「如果轉譯困難,教師更能事先察覺知識內涵的複雜性。」第一次做好請春秀看,他被圖形吸引住了,並且指出他的疑惑,根據所言修改後也覺得他說得對。


■比較12找出重複出現的規則

1 □□□□★,★□□□☉,☉□□□□*,*□□□●,●□□□□□□。

2、他洗了頭後洗臉,洗了臉後洗身,洗了身後洗腳,洗了腳後全身上下乾乾淨淨, 噯!他已經()改頭換面()洗心革面()煥然一新。 (請選擇)

釐清修辭動機

有沒有標準答案呢?只要是書面測驗,就要給分數,標準答案如何?們之中有的選「整齊」,有的選「美麗」。說選的是「單調」。三個成人居然選三種答案,令人拍案驚奇。春秀沉思一會兒,春秀質疑預設標準答案,妨礙學生思考。

笑說這是很好的議題,值得我們去找答案。

很高興地說明:言為心聲,若沒有外物觸發內心感動,根本用不著修辭。所以教學目的在協助學生澄清修辭動機與方法。對於上述答案,從兩種路徑思考。第一種屬於直覺美感範疇,人言人殊,如同「情人眼裡出西施」,純粹由自己的觀點,別人只需要表示:「哦,好的,知道你這麼想。」屬於開放性,用不著批判。第二種則是理解原作者觀點,需由文本入手分析獲得,屬於封閉性,需要準確。

「所以,你會怎麼回覆學生?」春秀追問。

我會這麼反問學生:「請告訴,你為甚麼這樣選擇『美麗』或『整齊』?你是怎麼想的?」

你若問何以選擇「單調」,將回答:「請注意看句子的關鍵詞:是……是……又是……還是……,作者已向你傳遞訊息,暗示重複多次的無聊感。」

說,如果學生還是不很清楚,將造一句試試:「蕃茄炒飯之後是蛋炒蕃茄,蛋炒蕃茄之後是蕃茄炒蛋,蕃茄炒蛋之後又是蛋炒蕃茄,蛋炒蕃茄之後還是蕃茄炒蛋,如何?」肯定有人會作出欲嘔的表情。

尚疑的春秀又問:「那是你有意重複單調。如果內容屬於興奮與美感,那又怎麼說?」另造一句以對:

「山的後面是海,海的後面是山,山的背面還是海,海的背面又是山。你覺得如何?」春秀說:「嗯,的確營造了無奈的氣氛。」討論暫時打住。

小結語:

▲談修辭先理解詞後隱藏作者的用意。

▲釐清採用哪一種觀點見事,讀者的還是作者的?

▲探索作者修辭觀點


[1] 黎運漢、張維耿編著。民83。《現代漢語修辭學》。台北:書林。頁160